查看: 30154|回复: 0

转帖:一位“过来人”对千人评选的一些看法

[复制链接]

参加活动:0

组织活动:0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发表于 2011-9-6 12:38:2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 

从别处挖来的帖子,看了看,觉得说的很好,转给大家看看,回复也很热烈。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,因为回不回国毕竟算是一个重要的决定了。

 

首先对“千人”入选者们祝贺,对没能入选的年轻人也说声再接再厉,不要灰心。


常到这里来看看,因为很关心青年千人的进展。不是因为本人与千人有任何的关联。如果“青年千人”是在二十年前开启,本人还可以试一试,但对一位“前辈”来讲,也只有从旁关心一下了。看到论坛中青年们对评选结果的议论沸沸扬扬,只想通过一位在国外科研界打混三十多年,近年又常常回国看看的”学者"身份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与建议。


首先要肯定国家“千人计划”的作用及正面的影响力。通过这次青千评选的竞争程度就可以证明。我想这里很多人都有同感。读过很多贴后,感到现在疑议的焦点主要是在“公平竞争“这一点上。我想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。


首先,怎么衡量”公平“?绝对的”公平“是没有的,即使在美国。但要有一个标准,也就是”游戏规则“的建立与执行。在这次评选过程中,游戏规则的变更,如海博vs土博及时间的划分等,是组织者事前欠考虑的。对在国外生活、工作多年的人来讲,是不宜适应。游戏规则可以不可以改?当然可以(在美国也常发生),但要慎重、改的过程要相对透明、要说明更改的原因。要对在国外长期生活、要海归的年轻人说,这也是国内的现状---规则不严谨、执行不严力,变规不说明。几年来在国内遇到很多,到处都有,是通病。开始很不适应,但这是个普遍做事方式,也只能学会适应了。对海博们:从实施千人计划宗旨层面上讲,我们也不要太追究了,毕竟是第一次青年千人。海博还是土博,只要是真人才,我不会多说。对土博们:也必须面对国内教育体系造成的海博与土博的总体差距。不久前,本人为帮助国内合作单位将要毕业的博士生找工作,打电话到十几年前回国的在美国研究院时期的同学(在国内开了家生技公司,成了老总),问要不要博士毕业生。回答,公司正在扩增,要上百人。但”老总“同学第一句话问:是不是国外拿到的博士?当听到回答是否定后,第二个问题是:那导师是不是真正的海归?无语,但反应了一个事实。


第二,关于回国时间问题。有些情况不太容易判断,不好一刀切,有一定的灰色地带。像只差几个月,但学术很高的,我们也不要太计较。对这类年轻人如果说水平很高,但只是早回去了几个月就无资格,也不一定公平。以后组织者可以早一点时间公布计划的实施(如半年前),申请人可以根据情况更好地安排时间,减少这类纷争。另外,我们也不能完全用网上的信息来判断”全职“回国的时间。听说过也看过有些国内研究单位的网站,出于疏忽还是为了显示团队的实力,常将某些人(特别是国外”高层次人才”,院士等)说成像单位的Full-Time研究人员,但事实不是,而只是兼职。如果这次有人通过“千青”真正海归,回国时间与其它渠道所显示的不一样,我也可以理解。但如果是已经通过其它人才选拔项目,如“百人“,”长江“等,而且是一,两年前就通过的,还真是不太好让人理解。


第三,关于学科间、单位间平衡的问题,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(或公平标准)。在美国也一样,如我要找电脑软件工程人才,相对就是难找,而且薪水要付出很高。但要找一个生物博士,相对就好找到。还如,你要通过美国名誉高点的公司申请”绿卡“就要容易一些,一定公平吗?另外,大部分搞软件,工程的人在国外找事相对容易,海归的也相对(按比例)少。同时国家现在需求在不同学科间也不一样。用人单位也可能因要找到急需的热门学科人才,标准也不能太高。这些矛盾都可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学科,如生命学科,这次淘汰率高,发表文章的指标也不尽相同。如果从供需角度、学科平衡角度来看评选结果,我也无可非议,可以理解。另外建议,这类国家项目也要在Academia与Industrial之间寻找一个平衡。现在无论“青千”还是“大千“入选者,大多的是出自Academia,对有在国外工业界产品研发及管理经验的人才,应该加强。


第四,论坛中关于”学霸“的疑问很多。如果上面三点不是大问题,有它们的解释空间,这一点可是妨碍“公平竞争“的一个大问题。说美国没有“学霸”现象,也不竟然。但由于游戏规则健全一些,情况相对要好。应当排除“conflict of interest"的情况发生。评审对与本人、本单位有利害关系的人与事要回避。但在国内,这种现象很普遍,时常学术与行政管理纠结太深。是个体制问题。


第五,对在学历、学术上造假,组织者应该彻查。虽然我相信大部分入选者在学术上是优秀的、过得去的,但对一些入选者的“成就”,在表面上看是有些疑问。如果只是在国内拿到博士,然后到国外镀几年的博士后的金,之间也没有看到什么建树(不是说一定要发表多少多少Paper),回来摇身一变成了“千青”,真不容易让人信服。再有,毕业后到国外做了多年的RA,Post Doc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位,这本身就对是否Qualified大打折扣。


第六,可能还是有一些很优秀的人才被涮下来。因为第一次评选,竞争相对激烈,难免有。考虑到反正将来还有多批的评选,不如将确实的人才马上补加上来,或这些人可以不要重新申请,而作为下一批的入选者。别国情况不知,我看在美国如果有在“知名“大学,研究部门有真正意义上的Assistant Professor以上的头衔,学术上一般都不会有太大问题。实施起来也不太难。因为真正的人才是不等人的。


最后想对真正长期在海外但考虑海归的朋友说两句。无论入选与否,必须全面认识国内的状况,选择自己的路。长期在国外生活,习惯了海外的做事方法,对回去遇到的很多现象都不适应 --- 虚假、无理由的刁难、不公平。。。。多年前,有国内单位希望“引进"本人,回去看了几次。见到前期海归的朋友们,告知回去第一件要学的事就是要先“脱傻”。当时还不明白。只是感到环境不适应,同意搞些合作,但没有真正海归。几年来多次来往,慢慢的体会到了。开始本人也是抱怨,但很快发现我以为不可理解、不公的事,在国内同行们眼中没有问题,习以为常。这也许就是“脱傻”的过程,也许是常常报章看到的“适应中国特色”的过程。也学会了少抱怨、多适应。如果无法适应,也只能选择不归路了。但也就是要通过多个像你们这种年轻人的大量输入,才能帮助改变、建立正气的科研环境。科技的引进固然重要,但科技管理手段、健康体制、研究氛围是更难、更重要的。

原文地址,可以去看看评论

http://www.1000plan.org/groups/viewonetopic/12353

紧跟协会走,什么都会有,哇哈哈哈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高级模式
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|上传

本版积分规则

热门排行榜
  • 最新
  • 热门

关于集团

海归集团是以国内海归及国外华人华侨留学生为主的内部交流平台,国家重要的招才引智机构,全球总部位于中国北京,在海归圈内享有至高的荣誉与地位。

联系我们

法律声明

可信网址,诚信网址

集团全权委托北京(上海)尚公律师事务所为官方法律顾问,保障集团在全球各地的权益。

交流工具

客户端

新浪微博

手机微信

© 2009-2021 海归直聘APP|海归集团|海归协会全球官方网站.京ICP备2020046083号-1.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1032
  • 在线客服系统
  •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